國務院國資委產權管理局郜志宇副局長在“2018中國企業并購與國企混改(成都)峰會”上的講話
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把混合所有制改革作為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高度重視,積極穩妥有序推進。國有企業通過積極利用產權市場等多種途徑,在混改工作方面取得積極進展,重點領域混改試點取得突破性成果,形成了國有資本和各類社會資本不斷深化融合的良好局面。
一、深刻認識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重大意義
(一)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黨對國有企業改革認識不斷深化的產物。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概念,之后黨的一系列重要會議對混合所有制經濟進行了深入的闡述,特別是十六大以來,圍繞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中心,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成為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手段,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重要實現形式的重大論斷,首次把混合所有制經濟提升到基本經濟制度重要實現形式這樣前所未有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指明方向。
(二)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各類資本尋求優勢互補的必然結果。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國有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有著巨大的發展前景,各具特色和優勢,國有資本和非公資本的合作和融合,可以實現各種所有制資本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這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也是各類市場主體從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發展規律出發作出的必然選擇。產權交易市場恰恰為各類資本的集聚、融合、發展,提供了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平臺。
(三)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國有企業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舉措。當前我國經濟運行轉入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新常態,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國有企業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舉措,通過推動不同所有制資本的混合,結合不同資本的運營優勢和兼顧不同資本的利益訴求,真正發揮不同利益主體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作用,促進企業運營體制機制的轉變。推動國有企業不斷提升創新能力、促進動力轉換,優化國有資本布局,擴大股權融資,切實降低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
二、國有企業混改取得了積極進展
一方面,國有企業在產權層面總體上與社會資本實現了較為充分的混合。截至2017年底,中央企業各級子企業,包含98家中央企業集團公司,基本上完成了公司制改制。中央企業及各級子企業中,超過三分之二的企業引進各類社會資本實現了混合所有制(統計口徑為資本層面引入了非公資本的企業,如果某企業開展了混改,則其下屬企業均統計為混合所有制企業)。中央企業利潤總額的85%以上都來源于混合所有制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已成為國有企業的主力軍和壓倉石。
另一方面,重點領域混改試點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2015年國務院提出在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領域開展混改試點示范。發展改革委和國資委共同承擔此項工作,目前已經選擇確定了50個試點項目,部分項目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比如東航物流已通過產權市場公開引入了德邦、普洛斯等行業龍頭企業作為戰略投資者,聯想、綠地等民營資本作為財務投資者,同時引入核心員工持股形成利益共同體,東航物流引進各類社會資本后,重點推進三項制度改革,對職業經理人和員工全面實行市場化薪酬體系和考核分配機制,2017年經營效率顯著提升,利潤總額同比增長62.78%;中國聯通在證券市場引入中國人壽、騰訊、百度、京東、阿里、蘇寧、結構調整基金等戰略投資者并完成了董事會改選,與戰略投資者在家庭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領域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商業模式創新成效顯著,并且以混改為契機,建立市場化激勵約束機制,推進“瘦身健體”精簡機構,總部部門減少33%,人員編制減少50%,活力和效率顯著提升,2017年凈利潤同比增長192.5%。
三、產權交易市場已經成為國有企業混改的重要途徑
產權市場自誕生之初就承擔了服務國企改革發展的重要使命,為國有資產提供陽光化交易,提升國有產權配置效率,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發揮了重要作用。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國有企業實施混改應在產權、股權、證券市場等資本市場公開進行,對產權市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賦予更重大的責任。為了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穩妥有序推進混改,國資委于2016年發布了《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國資委 財政部令第32號,以下簡稱32號令),充分發揮產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為各類社會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了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途徑。32號令印發以來,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產權市場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特別是緊緊把握住資本市場定位,圍繞國企國資改革發展和地方經濟建設,不斷拓展服務領域和市場功能,助力實體經濟發展。應該說,產權市場在服務國有經濟結構調整,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國有資本與非公資本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據統計,32號令發布以來,各地產權交易機構通過轉讓部分股權和增資擴股方式完成國有企業混合改項目822宗,累積引入各類資本3074.7億元,加快國有資本與社會資本的融合,有效降低了國有企業的負債水平,為國有經濟更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確保了混改的規范、陽光。所有這些成績的取得,與產權交易行業全體員工以及在座各位專家的積極探索和努力工作是分不開的,在此,我也代表國資委產權局向大家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謝!
四、積極推動產權市場建設,助力國企創新發展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產權市場作為新興的資本市場,仍舊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一是應加強機構之間的業務協同和業務合作,積極構建全國性的統一產權市場。資本是跨區域、跨行業、跨所有制流動的,這就決定了資本市場必須具備優良的資本集聚能力和市場輻射力,但由于受行政區域劃分影響,產權市場的條塊分割問題和交易機構多、小、散局面至今未能得到根本性轉變,如何有效提升產權交易行業資源配置效率是擺在大家面前的重要課題。二是切實提升產權市場資源整合能力和市場服務能力。在協會的帶領下和各交易機構的共同努力下,產權市場建設不斷完善,影響力和服務企業能力有了較大幅度提升,但與成熟資本市場相比,產權市場在行業自律管理體系建設、市場影響力、信息化水平、整合各類資源能力及從業人員專業化素養等方面,仍存在不小差距。三是防風險意識應持續增強。一直以來,產權市場在保障國有資產規范、陽光化交易,防止流失方面發揮的作用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各方好評,但面對國企改革新形勢,產權市場的服務如何更好地適應企業改革重組需求還需進一步深入研究,部分掛牌項目把關不嚴,個別交易機構甚至出現了過分重視業務規模而忽視規范性的不好苗頭,內控制度不健全,風險管理不到位。對于上述問題,如果不去認真思考并加以解決,將會制約產權市場向更深層次、更廣領域、更高階段發展。需要特別強調的是,規范和創新是產權市場兩個永恒的主題。規范是生命線,是一切創新和發展的基礎。現階段產權市場主要是服務國企國資改革發展,大家要牢牢把握好資本市場定位,進一步增強政治意識和大局意識,加快市場建設,增強市場創新能力,嚴格遵守32號令等國資監管政策規定,維護好國有資本安全,在流轉中不斷提升國有資本價值。要把創新和發展的重點聚焦在服務國企改革發展的大局上,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杠桿和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等中心工作上發揮更大作用,這是黨和國家交給產權交易行業的重要政治任務。
我們期待協會在發揮行業自律、引領行業發展方面發揮更多積極作用,與產權交易機構同心協力共助國有企業高質量、高效率發展。
以上是這些年與大家一起工作中的感悟和思考,說的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指正。最后,再次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辛勤工作和對產權局的工作支持,謝謝大家!
原文地址:http://www.cspea.org.cn/article/hydt/xhdt/201807/20180700006461.shtml